科技愈來愈發達,是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開了一扇窗,還是隔了一道牆?
科技正在改變你我的溝通模式
還記得以前年輕的時候,在信箱收到信的喜悅,迫不及待的拆開,一字一句的讀著
從信紙的樣式、折信紙的花式、墨水的痕跡,傳來的不只是問候和思念,還有溫暖的人情味
以前還會寫情書、交筆友呢!
收到來信之後,也要回覆一封文情並茂且留下伏筆的信,滿懷期待的貼上郵票,將信小心翼翼的投進郵筒裡
心裡祈禱著:郵差先生趕快幫我把信送到對方手裡吧!(我記得我信封上還會寫著:郵差先生您辛苦了)
然後,天天有意無意的,到家裡的信箱前看看有沒有信件回來了
這種期待,已經好久,好久,都沒有了
1998年,由梅格萊恩和湯姆漢克主演的電子情書上映,顯示出"網路"已經開始在你我的生活中廣泛的被運用
除了可以和全世界聯絡,更可以透過電子郵件認識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人
地球村一詞出現,透過一條網路線,拉近了自己和全世界的距離
除了可以收集資訊,還能輕鬆的傳達情意
所以e-mail開始盛行,大家漸漸的不再寫紙本的信件了
只要在鍵盤上按下enter鍵,不用等個三天、五天的書信往返時間,只要一秒,對方就能收到我的"信件"
商人也見識到e-mail的商機,漸漸的,電子信箱裡出現了廣告信函、笑話、一封又一封不知是真是假、危言聳聽的流言信件
當一切e化得愈來愈嚴重,不管是家裡的實體信箱還是電子信箱,裡頭除了帳單、廣告信函,鮮少有親筆寫的書信
打開信箱再也沒有期待,沒有喜悅,機械般的看了主旨,勾選,勾選,然後,刪除
我想,電子信箱會逐漸失去光芒,應該是"聊天室"和"ICQ"的發明造成的
還記得高中的時候,聊天室剛開始在台灣盛行,那時候覺得真是新鮮斃了
每天回到家就是趕快連上網路,那時候還是撥接的年代,連上網路之前會有像殺豬般的叫聲
(而且只要家裡有人在上網,電話就打不通了,所以常常會被罵)
進了聊天室,跟同時在線上的人打招呼,一群看似很熟、聊得很熱絡的人,其實根本不認識
聊著言不及義的內容,但常常隨便一句網友的話,就能逗得我在電腦螢幕前拍手大笑
我阿嬤對於這樣的景像非常不能理解,常常覺得我像個瘋子一樣
聊著聊著,ICQ"啟航"了
為什麼說啟航呢?
因為有用過的人應該都還記得,打開ICQ都會先傳來一陣船笛聲
接著,你的小花就會有一隻眼睛睜開了
有人傳訊息來,還會"啊哦"、"啊哦"的叫著
記得有一次,同時有好多人傳來訊息,那聲音就變成"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哦!"
我又再一次笑倒在螢幕前嚇到我阿嬤
這時候的網友感覺比e-mail時代的距離更拉近了
我可以知道,在同一個時間,你在世界的另一端,也跟我一樣在螢幕前發笑
我們可以約好在什麼時候一起上線,透過即時的文字對談
雖然看不見彼此(那時候還不流行數位相機,所以很少會有機會把照片上傳到電腦上)
但也因為隔著這層神秘像紗一般的網路,讓大家充滿了美麗的幻想
因此開始有了"見網友"這個活動
台北人見網友最常約的三大地方:台北車站、新光三越站前店的石獅子前、西門町麥當勞(現在變成誠品116)
由於見面之前都只是透過對談中的文字去幻想這個人的長相,所以在見面之前是非常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
這種心情就像是在抽生死籤一樣,在見到面的那一剎那,如果來的是位俊男美女,心情就像中了六合彩頭獎一樣的興奮(抱歉,那時候台灣還沒有樂透)
耳邊彷彿傳來日劇的音樂,心裡頭都默默的放鞭炮了!
但通常都跟想像中的差很遠!而且是差了十萬八千里!
這時候開始出現"恐龍"一詞,用來形容見到長相不好、不符合幻想的網友
草率的結束了約會之後,回到家立刻就像人間蒸發般的在茫茫網海中消失得無影無蹤
所以那時候只要路過那三大熱門"景點",看到有人不時低頭看手錶、一副又期待又緊張,
一會兒笑、一會兒皺眉的東張西望的,大家就心知肚明:這傢伙八成是在等網友了
緊接著"手機"的出現,取代了有錢人或是黑社會大哥才能擁有的"大哥大",也取代了曾風靡一時的b.b call
門號也從"090"的開頭,變成"0910"(現在手機門號還是0910開頭的朋友真該給你個掌聲)
還記得這款手機嗎?
●NOKIA的5110
●NOKIA的6150
這兩款經典手機我想有經歷過跟我一樣年代的人絕對不陌生
尤其是開機畫面,兩隻手一遠一近的即將要碰觸到,代表著人和人之前的溝通
而NOKIA的Slogan就是: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
以前在只有市內電話的時代,家裡的電話你背得起來,幾個常在聯絡的朋友的電話,你也背得起來
我記得以前還流行過磁性電話簿,打開,啪啦一長串密密麻麻的姓名和數字
那時候還會一群好友比誰寫的朋友多
從電話簿的款式、大小、功能性還可以看出這個人的事業做多大
那時候家裡電話也還沒有顯示來電號碼的功能,只要一響起來,大家都會搶著去接
深怕漏接了任何一通自己朋友的來電
如果有男女朋友的,還會常常坐在電話旁邊等
家裡有分機的,爸媽還會在另一隻電話偷聽,其實我們都知道,只是我們都沒有戳破
所以為了更人性化,更有個人私密空間,讓人與人之間更能輕鬆自在的溝通
隨時隨地,只要有手機,就可以聯絡得上
然後,在手機裡的電話簿輸入每一位朋友的電話號碼,以後再也不用翻電話簿了,一個按鍵就能撥打出去
所以連帶性的也把人對於數字的記憶力給退化了
有些人甚至連自己的號碼都不記得,原因是:誰會打電話給自己?手機一不見,完蛋了,跟全世界都失去聯絡了
你找不到別人,別人也找不到你,好焦急,好無助,彷彿世界末日
不過也因為手機太過於泛濫了,拿著手機聊天是"那時候的人"打發無聊時間的方法
有些人每個月的手機費帳單貴得嚇死人,上萬元的都有
這時候MSN出現了
很奇妙的,取代了ICQ,因為MSN的聊天更有趣
可以顯示圖片了,也可以在對話中加入表情符號
更完整表達現在的情緒是喜還是怒
然後,像個超級病毒般的蔓延全世界,成功攻佔了每個人
沒有MSN帳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,說自己沒有MSN還會被投以:"天吶!你是山頂洞人嗎?"或是"拜託,少騙了!這謊扯得太爛了"的眼光
所以搭訕的模式,也從:可以給我你的電話嗎? 演變成:可以給我你的MSN嗎?
然後呢?逐漸的,你的MSN聯絡人清單愈來愈多人
也愈來愈多不是那麼熟的人,路邊做問卷的、哪個朋友的朋友、隔壁部門的同事、網路上聊沒幾句就要MSN的
會聯絡嗎?幾乎不會
到最後,會上線的就那幾個
除非有要緊事,不然也很少主動去敲人家
反正要關心朋友,看看他的顯示狀態,大概就知道發生什麼事了
2004年,Facebook出現了
這樣的微型網誌兼具了交友、相簿、粉絲團聚集人氣功能
這兩三年開始也在台灣發光發熱
好像每個人都應該要有一個Facebook的帳號才能和世界接軌的樣子
大家的流行語也變成:"你今天Facebook了沒?"、"幫我按個讚!"、"快上xxxfb粉絲團按讚!"
原本以前還會寫網誌抒發心情的,現在開始在FB上以一句話帶過現在發生了什麼事
很多人喜歡在上面打流水帳,所以感覺上好像更了解了這個朋友了
感覺上好像人與人的關係更拉近了
從你的朋友裡還可以發現原來我們有共通的朋友
驚呼這世界真小
然後呢?
大家還是發發自己的近況、玩玩自己的遊戲
逢人就問:你有FB嗎?加一下吧!
原本只能在電腦上fb的,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明
讓人可以走到哪都能隨時在線上保持和朋友的聯絡、了解朋友的即時動態
所以現在在路上、捷運上、公車上,餐廳裡,甚至停紅綠燈的機車騎士、汽車駕駛
像是得了一種"只要閒下來就一定要低頭滑一下手機螢幕"的病
深陷得無法自拔,而且變成一種反射性的習慣動作
大家著迷於這樣"低頭"的世界,甚至是一群朋友的聚會、情人約會,也是各滑各的螢幕
偶爾抬頭是問一下:最近有沒有什麼新的app
甚至我人就在你面前呢,你還用app問我:等一下要吃什麼?
在家裡app,在吃飯app,在上廁所app,在坐車app,無時無刻,anytime、anywhere,都在app
回過頭來,有多久沒有接到朋友親聲打來的問候?除了借錢,除了打錯電話…
哦,不過可以放心,電話這玩意兒最起碼不會消失的原因是
還有一群可愛、熱情、很會說話的電話行銷人員
會不定時的打電話來關心你
剛才看到吳念真在網誌上說
以前的NASA最高級的電腦跟現在的手機運算功能差不多
那時候用來發射火箭跟登陸月球
現在我們用來發射一隻憤怒的鳥去攻擊一隻無辜的豬
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
但現在看來
也讓我們更缺乏人性的溫暖
有時,也放下你手邊的科技產品
用最原始,最直接,最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向你關心的人互動吧!